这篇小文是读到李新宇同志的《直面“后现代”》(《中华读书报·家园》1998年3月4日)后才起意提笔的,因为深知要说清后现代理论在今天的中国有没有必要性和必然性,是个复杂的大问题,三言两语行不通。所以看着诸多“后学”和“反后学”的俊彦们在报端杂志纵横驰骋地论证中国要不要后现代理论,从来不敢置一词,只有肃然旁听的份儿。读了他的文章,倒是有了一点启示,不妨简短说几句。
新宇同志一文好就好在重事实,而不重名分。他列举了不少现实生活中的事实,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尽管他对后现代理论并无恭维或?奇之心,对福柯等西方后学大师本能上感觉厌恶,但却能勇敢地认识到,后现代文化现象铺天盖地而来的架势。这一连串现象恐怕谁都不能不承认。由此,倒是让人觉得,后现代理论对咱们大概还是有用的,毕竟特定的现实要用特定的话语才说得清。
至少,用后现代理论来看问题,为什么中国这个前现代的社会竟会产生后现代的现象,可以得到一种解释。道理就在,如今的世界是跨国资本主义取得文化霸权的时代,全球的文化都在走向商业消费的一体化。之所以古典的精英文化难以容身,通俗的大众文化身价看涨,传媒的炒作取代了高雅优美的趣味,学术贬值艺术变味而广告升温,全由于全球性的商业利润和消费时尚在操纵和导向。只消举一个例子,凡是好莱坞卖座率最高的电影,我们肯定当作名片佳作引进。中国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、文化传统或经济模式,但只要不是闭关锁国,跨国资本主义就有办法将一体化的消费文化倾销进来。电脑网络仅是其渠道之一。
有一点大家基本都看到了,即后现代理论属于当今世界文化格局转型中的产物。冷战结束,西方国家一改两次大战前后的悲观衰颓情调,自以为西方文明取得了优势,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前瞻。乐观者如福山,相信自由资本主义必将和平长入东方各国,关键还要靠经济实力的渗透。也有人清醒保守如亨廷顿,认为东西方还会有文化上的冲突,告诫要继续保持军事的威慑。比较之下,他们都是中、右翼的代言人,后现代理论则是左翼思想家的发明,从另一角度解释这一全球一体化的现象,称之为“后现代主义”。
对后现代理论,多多少少有一点误解,似乎它的种种新奇说法是赞成并提倡后现代化的,或至少是认可的。一度把后现代理论译成“后现代主义”,用上“主义”二字,既是这类误会的结果,反过来又扩大了误会。其实后现代理论对后现代现象取批判和抵制的态度。如到过中国的詹明信,就明确提倡民族主义地方工业,倡导个体化文化。近来已有人挑明,后现代不是什么“主义”,看来多少有所领悟。但接受后现代理论的关键障碍,并不在这点误解,而在于它批判后现代(现代化的变型)的立场和中国急切需要现代化的目标有根本性的抵触。正像新宇同志说的,现代化就够咱们搞一辈子的,管它世界怎么“后”起来呢?
然而问题一是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脱离开世界的大背景,二是后现代现象如今在国内触目皆是,即便世界怎么“后”起来可以暂且不管,家门里头的事可不容人视而不见。所以我想,只要弄清楚,中国的现代化方向是不可动摇的,但全球一体化的后现代现象又是必须认真对待的,后现代理论还是可以拿来一用的。它可以帮助中国在后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,正确认识并及时采取措施抵制和纠正后现代的不良倾向。与此同时,不能全盘照搬,应当结合我们的需要有所取舍。相信大家如果抛开门户之见或意气之争,这一点共识还是不难达到的。当然,真正要处理好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的后现代的关系,从理论贯通到实践操作的层面还会有许多难题。但一旦这样做了,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搞得更兴旺更顺利,那也是没有疑问的。